4万亿美元市值,英伟达再创公司市值历史,这有多夸张?相当于日本去年GDP,华尔街投行甚至大胆预测,英伟达市值将超过6万亿美元。更夸张的是,从1万亿增长到4万亿,它只用了两年半时间,到底是什么支撑这一资本神话?资本泡沫?还是算力垄断?
可以确定的是,这波大涨,有三大关键驱动因素。
首先就是需求旺盛。当前微软、苹果、亚马逊、Meta、谷歌等巨头正在搞AI“军备竞赛”,英伟达的高端芯片都被他们抢疯了。
此外,主权AI需求爆发,各国政府争相将AI纳入国家战略,进一步加剧了需求,比如,英伟达将在德国建设万卡级AI工厂,川普带黄仁勋访问中东,搞“芯片外交”,跟沙特、阿联酋等国达成了一些列AI项目合作,等等。花旗则预测,到2028年全球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5630亿美元,而英伟达将吃下主权订单的九成以上。
二是业绩依旧爆表。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营收441亿美元。同比增长69%,超出预期,净利润188亿美元,同比增长26%,其中,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391亿美元,同比大增73%,这块占公司总收入89%,更先进的Blackwell架构芯片贡献了该业务近70%的收入,这标志着AI芯片已完成了从旧(Hopper)架构向新(Blackwell) 架构升级,足以说明其核心AI算力的实力是非常强的。
第三,是押对了风口,机器人。黄仁勋在上个月的股东大会上说过,机器人是继AI后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,他预测,机器人未来将是他们赚钱的主力军。现在英伟达已经和通用、丰田在联手搞自动驾驶,新出的GB300芯片更是六边形战士, 能训练机器人和汽车自动驾驶,而且英伟达还打算专门给人形机器人量身定制芯片。这是要把机器人市场吃干抹净的节奏。
可拉长时间跨度来看,英伟达之所以能接连创造神话,只靠需求、风口以及市场情绪,还远远不够,核心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四个字,不可替代。
首先,英伟达在AI硬件层拥有绝对统治权,其高端GPU具备不可替代性。2025年第一季度,英伟达GPU占据全球AI训练市场92%的份额,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,2025年全球AI加速器专用晶圆消耗量中,英伟达独占77%,而在2024年,这一占比才51%。
其次是生态的不可替代性。英伟达真正可怕的是其CUDA生态,从2006推出CUDA到现在,快20年了,CUDA生态,有超过500万开发者,数千个优化库,构成了一个强大的“算力操作系统”。什么是CUDA?究竟强在哪里?CUDA是一种架构,可以理解成一款GPU编程工具箱。程序员用此免费工具,能很轻松,并最大化释放GPU性能,关键是英伟达的 CUDA具备排他性,无法在竞争对手的硬件上运行,类似苹果M系列芯片跟苹果操作系统绑定,这可是大杀器,主导了开发者的行为习惯,习惯了CUDA的便利,就很难转投别家了,这为英伟达芯片打造了坚实护城河。
这种不可替代性,导致英伟达拥有绝对定价权,赚的盆满钵满,一块H100,要3万美元起步,就算加价到4万美元,还一卡难求,马斯克就曾吐槽,英伟达的GPU比毒品还难买。数据显示,英伟达2025年Q1毛利率高达78.4%,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全年有望突破80%,很多人不清楚这个数字的可怕,作为对比,苹果毛利率43%左右,英特尔毛利率42%,三星毛利率不足40%,就连垄断高端芯片制造市场的台积电,毛利率也就在57%-59%之间,不到60%,而同为行业龙头的英伟达,赚钱能力几乎是他们的2倍。
不过,英伟达产品的稀缺性并非牢不可破。随着 AMD、英特尔加速追赶,以及谷歌TPU、特斯拉D1等自研芯片的崛起,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将会被逐步稀释,同时,川普那边还加强了对全球芯片的管制政策,也能影响英伟达的增长空间,比如美国对华的出口限制,导致英伟达一个季度就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订单,并加速了我国自研AI芯片的进程,像腾讯的“紫霄”芯片、阿里的“含光 800”已经实现特定场景替代,尤其是华为昇腾920 AI芯片,综合性能与英伟达H20基本相当,只不过在生态层面上仍有不小差距。整体看来,按照出货量算,2024年中国AI芯片本土替代率约30%,今年替代率有望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,升至40%。
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,在技术垄断、生态壁垒、需求爆发下,英伟达的高端GPU短期内仍旧难以替代,至少在未来三到五年,这个“卖铲子”的暴发户仍是AI革命的最大受益者,如果英伟达打通了机器人赛道,形成第二增长曲线,那么它当下的4万亿美元市值,可能真的只是这场AI革命的新起点。
2025-07-10
2024-11-04
2024-04-20
2024-09-12
2024-06-01
2023-10-28
新闻资讯推荐
win10系统推荐
系统教程推荐